追溯音樂在舊約聖經的發展如下:希伯來人帶著未定型的音樂恩賜進入埃及,四百年來他們遵從遠古世界最嚴謹的文化組織。歷經繁榮與壓迫,為他們身處異鄉的民族團結下定義;到了出埃及的時候,他們已經是獨特的歌唱民族。
米利暗使用小手鼓帶領婦女詩班,以色列人唱歌跳舞獻給把他們從綑綁中拯救出來的榮耀得勝的主(出埃及記 15:1-21)。米利暗、底波拉(士師記5:7)、耶弗他的女兒(士師記11:34)以及婦女對年輕的英雄大衛喝采(撒母耳記上18:6-7),成為女性音樂家的典型。那時在撒母耳之下,說預言的團體叫做先知之子,從事法律與音樂。大衛從中學習音樂技巧,會幕中的音樂組織範例由此建立。
會幕中的音樂不論水準、精緻度與地位都非常崇高,與獻祭有密不可分的關係,實際上音樂本身就是一種有音調的獻祭形式。所以禮儀音樂被提升至與典禮儀式相同地位的等級。沒有獻祭,音樂就沒有存在的理由。利未人提供音樂在藝術上的最高可能性,放在「嚴格的紀律」與「持續練習」的系統之下,會幕中充滿了練習室。
利未人對男孩的訓練從兒童早期開始。為期5年密集的學習之後,30歲時被允許進入會幕詩班,因為聲音開始走下坡,直到50歲離開。至少12個詩班班員輪流排班提供會幕持續不斷有音樂。超過10個世紀以來利未人有系統的練習並狂熱地持續著。會眾供養利未人,讓他們不必憂慮經濟。當他們該領到的酬勞在神的殿重建之後被侵佔,他們就罷工各自奔回自己的田地(尼希米記13:10)。聖經學者Alfred Sendrey與Mildred Norton認為此舉是人類史上第一起勞資糾紛。
利未人有時候很窮,他們不一定都在30至50歲這段時間事奉,而是有各種不同階段,音樂與獻祭的關係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音樂的傳統不是一成不變的,而是包括「新歌」。當時已存在著名的音樂組織並蓬勃發展。巴哈在聖經上的註解非常有幫助,他視音樂組織為教會音樂的根基。巴哈在歷代志上25章旁寫道「這章是討上帝喜悅的教會音樂之真正基礎」。在歷代志下5:13則寫「心懷敬虔的音樂,上帝都施恩同在」。不管如何或幾時發生這些精準的細節,不論多麼簡單或多麼複雜,這些都在描述希伯來風格的禱告與讚美:「?是配得稱頌的上帝,因為?為我們做了......(哪些大事)」。描述上帝作為的歌是教會音樂內容的焦點,導致詩篇成為教會音樂的重要核心。
我們必須多了解音樂的內容。幾乎所有論及音樂的文字都必須處理音樂技巧與理論的細節。以下簡單介紹音樂的織體、素材、調性與作曲。
音樂的織體
「織體」指的是 texture --音樂裡橫向與縱向的元素。此處介紹三種基本音樂織體:1.單音音樂(monophony), 是單旋律的同聲齊唱 2.複音音樂(polyphony), 由兩個或更多獨立的旋律結合或彼此模仿 3.主音音樂 (Homophony) 指多聲部中有一聲部唱主旋律,其他聲部則用和絃的結構形式,例如傳統聖詩。這三種型態可以重疊。例如女聲與男聲齊唱,或兒童與男聲齊唱,實際上他們相差八度,不算單音音樂,但可以當作複音音樂的雛形。單音音樂可加以裝飾,例如把兩個同聲部的旋律在不同的地方改變音高或節奏,彼此互為裝飾。單音音樂與複音音樂可混合使用產生多種變化。
調性與素材
我們的耳朵已經傾向西方的主音音樂,適應了大調與小調的系統,包括民俗音樂、搖滾樂、西部鄉村音樂、古典音樂等,都可適用。把以上音樂簡化成每一種音階都能有和絃級數,每一種音階的每一級都可以奏出三和絃,我們的音樂都導向 I, IV, V 級的結構,從 I 級出發,最後回到 I 級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這種導向「阻礙」了我們發展其他音樂的可能性。例如二十世紀的十二音列,又稱為無調性或序列音樂,大多數人覺得十二音列的音樂無法理解或感到反感,所以一般很少聽到。
遠古世界以及大部份的地方,除了西方世界這一千年來的一連串發展,並沒有採用主音音樂或調性系統。大部份的世界歷史採用的音樂素材是單音音樂,以致發展為異音音樂(安排不同的樂器同時演奏相同的聲部),以及原始的複音音樂。有單音音樂,才有異音音樂與複音音樂,後來發展七聲音階系統、五聲音階系統與微分音系統。另一條路線是用即興的裝飾音加在重複的音樂模式,不是我們認為的那種反覆後修改音樂主題的作法。
猶太音樂學家Abraham Idelsohn認為希伯來音樂採用微分音系統,把一個八度分為二十四等份,但他通常在音樂重複之前以七分法來解釋。另一位學者 Eric Werner畢生研究調性與句法在希伯來與基督教之間的關係。他的結論是:第一音出發的多利安調式(Dorian),第三音出發的弗利吉安調式(Phrygian) 與第五音出發的利第安調式(Lydian),是調式系統中最主要的三種。
唱詩的形態與數量系統即音樂的語言。基本上他們逐步連結動機,以不同的方式把它們編織起來。唱歌的人可在主題上即興,以致顯不出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的區分(意思是演奏者同時也再創作)。獨唱方式的領唱與會眾都作即興,也就是說會眾的領唱可以用兩種方式呈現,一種是每個人同時間或幾乎同時間唱同音同節奏加以極小的即興,如同今天的基督教教會。極短的「阿們頌」就是這種形態。長一點的曲子,也是以同樣的方式但在不同的時間用他們自己的裝飾版本,如同今天的猶太教堂。重點與有趣的地方在於裝飾音。短音或顫音比長音更有特色。沒有固定的拍子,並且從曲子本身發展出自由的節奏。
讀到此處,如果音樂事奉者沒有音樂背景的話,可能感到有些吃力。請別放棄,積極學習、努力蒐集比這裡能提供的更多資料;需要的話,可找一位音樂老師協助你。在音樂的學習上,唯有把細節挑出來分析並加以組織,經過時間沈澱累積,才能夠得到觀點。
(取自 Te Deum— The Church and Music, Paul Westerrmeyer 著)
|